双A(Automation & AI)担纲,安防引领智慧家庭革命 !

日期:2019/3/29 15:14:27

硬件是“路径”而非“入口”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这两年,智能家居越来越火,国内外科技巨头及知名设备厂商为了争夺未来智慧家庭入口控制权,纷纷布局智能家居领域。

智慧家居入口由最为早期的设备操控电脑到目前的手机、音箱及诸多如平板等MID移动互联网设备,甚至是家电设备如电视、冰箱等都成为 “入口”硬件幻想。

那么,如何定义“入口”?

首先作为交互UI, 比如在观看电视的时候(电视时间使用场景主要有Cable和OTT,亚洲尤其是中国和日本家庭平均每天有1到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观看电视),可以借用其超大屏幕和极佳交互手段(遥控器上的按键、语音、甚至是手势)实现完美的操控。

鉴于电视这样的特性,如果在电视上联动其他的智能设备就变得理所当然,如和门铃/门禁互联确认访客。它也可以作为手机的第二屏,实现接打电话等,电视作为入口的可行性,不可否认,而且十分“应景”。

可是作为“入口”必然性呢?设想看电视的时候,手机不在手边的场景很少,在这个小场景里,人们不会喜欢看电视的时候屏幕被弹框打扰,手机快速处理电话即方便又直接有效,其实手机上确定访客也是合理的,因为不管家里家外,手机是使用最频繁的UI。

手机会成为未来智慧家居入口控制权吗?

设想当家人都在的时候,门铃响起,与此同时,三四部手机同时提醒,如果碰巧各有设定不同的提醒铃声,那一刻可不是“交响乐”而是“大杂烩。如果恰巧你正在打电话或专注打游戏,这时门铃提醒就是“不速之客”。

讲到这里就会发现其实“入口“的实际控制权并不在产品本身,无论是手机、智能锁、音响还是家电,都不能满足全场景和互联场景的迁移之需。

一个真正的“入口”,我们姑且叫它 “Connected UI互联入口”应该是用户的化身,真正了解用户并满足用户场景需求,在需要的时候按场景提供显性的交互UI或意识般的存在,也就是AI赋能设备自动学习以及提供主动应时服务。不过,当前这样理想化的 Connected UI还不存在,还有大把的时间空间留给企业创新创造。

而产品本身,它们代表更多的是“路径”,而非“入口”,如果希望于通过其“入口”来实现流量控制权,结果要么是投资幻象破灭,要么像近几年大火的智能音箱或门锁一样回归理性。

AI赋予智能家居“人类思维”

AI驱动的智慧家居应用是超越如自动化、定时器、批量处理、联动和大量数据等模式规律之上的,更多体现自我的学习演进和适应能力,能够及时响应用户需求,甚至在用户还没开口之前,就能主动预测并及时满足需求。

比如S-VITAL老人智慧看护设备,通过AI技术根本性的解决了老人紧急情况的告知及预警,实现全场景的紧急覆盖。

生活中常见的应用于老人看护的紧急按钮,实际上仅仅是一个紧急报警工具,需明确标注“遇到紧急情况按此处报警”。它没有行使任何关于紧急的管理——如何定义紧急,如何判断紧急,如何预判紧急的发生,进而防患于未然。

试想,如果紧急情况不是外界的,或者是用户本身没有感知的,也可能是用户本身,或用户本人无法触及到按钮怎么办呢

真正智慧的老人看护设备,在设计上一定是配置多种传感技术,如红外探测,微波雷达等,上述提到的场景下,系统可以在设定的条件下自动出发报警,比如判断用户是否在一个地方持续停留过久,生命体征是否趋弱(如呼吸减弱或波动),用户是否昏睡等。

毋庸置疑,这些功能的实现得益于背后AI的驱动,也就是通过AI技术从根本上解决老人紧急情况的告知及预警,实现全场景的紧急覆盖,满足看护老人的真正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这类老人看护设备并不是传统事件条件触发类的传感器,它是数据驱动的传感器,它时刻将其采集到的数据传到云端,通过云端平台的实时处理,学习理解所探测到的用户特征,分析出不同,找出异常情况,然后实时提供给上层业务单元来触发报警事件。 

传统的条件触发无法适应多个用户的差异,或一个用户在不同场景的差异情况,条件设定了就是一成不变的。老人看护设备结合AI引擎不需要条件设定,它学习用户的常规特征,然后实时监控分析出异常来报警。

举个例子,我们上学时候,妈妈说“在学校要注意身体,如果发烧要及时吃药或看医生”,这个情况就是传统传感器的应用,发烧是体温达到39度以上,就可以触发报警看医生。那么妈妈如果说“在学校要注意身体,如果感觉不舒服要及时看医生”,这个就麻烦了,怎么定义不舒服呢? 没有体温这样的明显条件可以触发。而AI驱动传感器的老人看护设备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派上用场,它可以分析出与过去的不同来报警。

也就是说,紧急管理应在紧急情况之前,而不是事情发生之后。数据驱动传感器在其长期的数据跟踪情况下,实现防患于未然,在预测和趋势中提早告知预警,完全不必等到具体的紧急事件发生后才采取措施。像S-VITAL老人智慧看护设备,完全具备上述描述的智能化功能,并且已经落地应用到养老院。

智慧家庭产业发展两大走向

智能单品向全屋智能发展

在一定的基础上(如技术成熟度,当前产业情况下)单品或全屋策略对用户的把控都具有相同的机会。

用户对智慧的需求和依赖是具体的,这似乎是给了单品一个切入到智慧家居市场的绝好的机会,但我们看到当全屋平台趋于完善后用户对平台的依赖。比如早期在灯控的单品上,涌现出很多品牌,他们也成功的让用户使用上了他们的APP,但随着MID(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完善,统计发现APP使用开始下降,用户逐渐脱离APP,这不是因为用户不用灯控了,而是用户选择使用更为“fit-in“的平台来实现应用,而不是单品APP。单品辛苦打拼出的市场,一夜间就被退回到设备供应商的角色,谈何生态服务演变呢?

抛开技术、时间和金钱投入,全屋智能策略的挑战更高,竞争更为全面,它需要准确的进入时机控制和演进的引导。很多某个行业领导者是由一个爆款单品为切入口进而统领行业。

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单品和全屋策略基本上称不上是产业级的,这些策略都没有具体的预见预测功能,更不能引领把控智慧家居的发展,它们仅仅是其自身企业的策略而已,当然是有一个就做一个,有一堆就做一堆。

如果有选择,究竟是全屋还是单品呢? 这当然要结合企业自身,但更为核心的是策略背后对产业的深度理解和对产业角色分析判断及最终定位,然后是持续不断的修正、引导和把控。

智慧家庭与智慧社区融合

智慧家庭系统存在是毋庸置疑的,问题的关键是智慧社区,我们看到的智慧社区大多缺少立基之地,这确实产生了和智慧家庭的融合问题,更有甚者是互相取代的问题。比如社区点餐,实际活跃在社区的服务应该屈指可数,如果说这个本质是“内容”问题,不具有代表性。那么社区公告牌是具体的社区服务,但实际情况是什么呢? 它已经被微信群彻底取代了,在没微信的时候也是被论坛BBS取代。

智慧社区的定位应该首先明确属性和角色,如内容方面的服务,要有大垂直领域归属的认识,做好聚合,结合所属地特征做好服务,如安全和防护始终是核心服务模块。

智慧家庭系统和一个准确定位的智慧社区系统是一个互补关系,这是融合的基础。

双A担纲,安防引领智慧家庭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在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最重要的需求就是安全需求。智慧家庭除了智能电视、空调、热水器等智能家电满足衣食住行基本需求外,智慧安防承担着家居及社区安全保障的核心功能,被称作第一道屏障。

诸如S-VITAL这类老人看护设备这样的智慧家庭安防产品,必须立足于安防报警基础,其核心由事件触发到实时数据驱动,全新的认知能力带来了全新应用可能,如助眠、健康及安全预警,这样的智能产品让安防越来越成为一个强互动强交互的多场景融合应用的核心。

智慧家居背后的应用和体验是由Automation自动化到Intelligent智慧化的逐步演进。AI持续提升智慧家居的高度,Automation(IOT)提供广度,安防则是智慧家庭的基础,最为明确的、具体的产业核心。

注: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章首发A&S传媒《智慧生活》专栏